通知公告
外省資訊
什么是“天府質量獎”?四川省天府質量獎是如何評選的?四川省天府質量獎申報條件、申報流程和認定獎補都是什么?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下吧!有需要政策指導和申報輔助的企業或個人可聯系小編。
【小編咨詢熱線:15005600923<V同號>】
什么是“天府質量獎”?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以下稱天府質量獎)是省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獎項,主要授予質量管理水平卓越、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具有顯著行業質量標桿示范帶動作用的組織,以及質量工作成效顯著,對促進全省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評選申報周期及名額
天府質量獎主辦單位為省政府,評選周期為2年,分為天府質量獎和天府質量獎提名獎,各獎項每屆不超過10個組織和個人。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申報條件
一、組織申報
申報天府質量獎的組織(以下稱申報組織),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依法設立3年以上、符合國家和我省有關產業導向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三)質量管理制度、模式、方法有所創新,且成熟度高,具有推廣價值;
(四)在質量水平、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以及效益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無不良信用記錄;
(六)近3年內未發生質量安全、生產安全、環境污染、公共衛生等事故且無重大質量投訴;
(七)近3年內無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
二、個人申報
申報天府質量獎的個人(以下稱申報個人),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在我省從事質量或質量相關工作5年以上或長期從事質量管理理論研究,積極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理念或方法;
(三)有較強的質量創新和改進意識,在質量管理或實踐中形成獨特的工作方法、經驗或成果,在提高行業質量水平和績效、推動全省產業工藝和技能改進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四)恪守職業道德和社會規范,近3年內無違法、違規、違紀行為;
(五)申報個人如為組織最高管理者,其所在組織近3年內無質量安全、生產安全、環境污染、公共衛生等事故且無重大質量投訴。
三、獲獎組織和個人在獲獎后不得以原獲獎成果再次申報,以新成果、新方法申報獲得同等級及以下獎項的,不再重復表彰激勵。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申報流程
(一)申報組織和個人應當填寫統一格式的申報表,按照規定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并對申報材料的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負責。
(二)申報組織和個人所在單位應對符合條件的組織和個人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提出推薦意見,并進行內部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向各市(州)質量強市(州)工作領導小組或省級行業主管部門遞交申報材料。
(三)市(州)質量強市(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應當會同同級表彰獎勵主管部門,對申報主體進行資格初審,以書面形式征求市(州)相關部門意見,在本區域內向社會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提出初審意見并在規定時限內將初審結果報省質量強省辦。
(四)省級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對申報主體進行資格初審,在單位內部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提出初審意見并在規定時限內將初審結果報省質量強省辦。
(五)省質量強省辦會同省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進行申報主體資格復核,形成天府質量獎申報受理名單,征求省直有關部門意見后向社會公示;對未予受理的申報組織和個人,省質量強省辦向接收其申報材料的單位說明理由。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認定程序
對于已受理的申報組織和個人,省質量強省辦組織評審組開展評審。評審包括材料評審、現場評審、陳述答辯等工作。
(一)材料評審。
省質量強省辦組織評審組對通過資格審查的組織和個人的申報材料進行評審,形成材料評審報告,提出進入現場評審的組織和個人名單,經省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后向社會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
(二)現場評審。
省質量強省辦組織評審組對通過材料評審的組織和個人進行現場評審,形成現場評審報告,并提出進入陳述答辯的組織名單。
(三)陳述答辯。
省質量強省辦組織評審組對入圍的組織進行陳述答辯,評審組進行評議打分。對入圍的個人不組織陳述答辯。
(四)省質量強省辦根據材料評審、現場評審和陳述答辯結果,形成綜合評審報告,組織投票產生天府質量獎及提名獎獲獎建議名單,征求省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意見后,報省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審核。
(五)獲獎建議名單由省質量強省辦向社會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
(六)省質量強省辦將通過公示的天府質量獎和天府質量提名獎擬獲獎名單報請省政府審定。
四川省天府質量獎認定獎補
省政府對獲得天府質量獎、提名獎的組織和個人進行通報表彰并頒發獲獎證書、獎牌。對獲得天府質量獎的,分別給予獲獎組織100萬元、個人10萬元的經費補助;對獲得天府質量獎提名獎的,分別給予獲獎組織50萬元、個人5萬元的經費補助。
經費補助主要用于獲獎組織和個人宣傳推廣其先進質量管理經驗、開展質量創新、技術攻關、推動質量持續改進及人員質量素質提升等。